协会资讯 > 正文
头条热度:

纪实摄影的功能与责任(一)

 

        今年是改革开放40 年,广东则是改革开 放 的 桥 头 堡 、排 头兵。广东摄影家安哥的《生 活 在 邓 小 平 时代》、张新民的《农村包围城市》、李伟坤的《原乡人》都是在改革开放 40 年的进程中用镜头记录了大量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和社会变迁的人文影像,具有很强的时代感、社会性和人文情怀,这三位摄影家的代表作是中国纪实摄影发展进程中具有岭南标志性的影像,是广东改革开放 40 年珍贵的全景影像史料。2018 年 3 月 31 日,来自摄影界的名家学者和媒体代表,齐聚广东佛山市,参加由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办的“ 时 代 的 观 看 —— 安哥·张新民·李伟坤摄影作品展暨研讨会”,各路专家围绕三位广东摄影家的影像风格、自觉担当及其社会价值和意义,各抒己见,并从纪实摄影的功能与责任、纪实摄影的定义、困惑、面临的问题以及新时期如何创新多元发展等方面展开研讨。可以说,这既是一场具有开放性、前瞻性和引领性的学术争锋,也体现了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摄影人在实践和理论探讨方面敢为天下先的大胆突破与引领。现摘编各位专家的主要观点 ,以 供 业 界 参 考 。——编者
 
主持人李楠(评论家、广东 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理论委员 会主任):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始,纪 实摄影在中国的发展进入新时 期。真实、人性成为关键词,人文 关怀与批判现实成为鲜明而高 扬的旗帜,对抹杀主体意识的工 具论,以及风花雪月的粉饰太平 给予了有力的反驳与校正。一系 列应运而生的优秀作品和随之 发起的思想大讨论,从实践和理 论两个方面对纪实摄影的功能 与责任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探索、 明晰和深入。 纪实摄影的功能是记录、 见证、表达,更是评价。它是 事实,也是观点。纪实摄影的 责任则意味着主体清醒而敏锐 的自觉意识,以及强烈的使命 感与主动担当。 可以说,关于纪实摄影的功 能与责任,中国摄影有着非常丰 富的历史经验和言说可能。尤其 是当今摄影发展越来越迅速、越 来越多元,很多现象、思潮已经 远远超出我们当初对纪实摄影 的判断,对此重新进行梳理和讨 论,既是必须,也是必然。
 
|新时代,广东摄影人要努力打造粤派纪实摄影的精品力作
 
李洁军(摄影家、广东省摄
影家协会主席):
当下纪实摄影的语境是人民性。纪实摄影必然传递时代的热度、广度和深度,必然呈现人文精神、人道主义、人文情怀等。三位老摄影家的作品围绕改革开放 40 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迁和人的命运为聚焦点,以真实的影像接入了人类情感世界的通道,形成“粤派纪实”摄影独特气质。他们既重视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积累,又注重针对现实、面向未来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形成独特的摄影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纪实摄影的本土化及延伸趋势。无论是早期的以沙飞等为代表的红色摄影家,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如今的三位老摄影家,他们的纪实摄影作品都是主题性强、自成一体的,多有岭南地域的烙印。我将之称为“粤派纪实摄影”,既是对本土影像的关注,也延伸了这种观察的厚度,这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纪实摄影在坚守中传承与创新。纪实摄影是摄影家对现实社会的深层次的观照,在新时代要传承发扬纪实摄影的精神。我认为要具有三个精神层面:创新精神、原创精神、真性精神。革故必须鼎新,沉迷在老派纪实摄影的风格中必然落伍,纪实摄影必须强化与文化的融合、思想的跨界、艺术的创新,必须面向新时代才有新生。新时代,广东摄影人要努力打造粤派纪实摄影的精品力作。
 
主持人李楠:李洁军主席提出的“粤派纪实摄影”是非常美好的期许。我想“粤派”首先应该意味着一种性格、一种精神: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唯真求实,勇开风气之先。这也是纪实摄影必须要坚守的。
 
|严肃的摄影态度和实践
 
曾星明(《中国摄影报》总编
辑):奥古斯特·桑德说过:“照片 就是你的镜子,就是你”。对于安 哥、张新民、李伟坤来说,照片就 是他们的镜子。他们几十年的摄 影实践,秉持的是这份严肃的摄 影态度,他们的实践成果真诚、 坦荡、感染人。黛安·阿勃丝说:“照片是关 于秘密的秘密,它揭示的越多, 你知道的就越少”。三位摄影家 的实践也很好地显现了这一点,他们的作品不滥情,也不矫情, 经得起凝视而打动人。 莫霍利·纳吉说:“不懂得摄 影的人,便是将来的文盲”。全民 摄影的时代,纳吉在百年前的这 句预言已经得到了验证。当照片 随手可得时,摄影的边界在哪 里?什么是真正的摄影?什么叫 懂得摄影?安哥、张新民、李伟坤 几十年的摄影实践成果,很好地 回答了这些问题。 
 
主持人李楠:星明总编引用 三位名家言论,从摄影的态度、 特性、作用三个方面阐述了摄影。
 
|概念的边界 材料的掌握 语言的表述
 
晋永权(摄影家、《中国摄 影》杂志主编): 概念与言说的边界。1880 年 到 1960 年被定位为西方摄影的 现代时期,形成了摄影的基本分 类:商业摄影、新闻摄影(包括纪 实摄影)、科学摄影、艺术摄影以 及相应的话语体系的建构。不同 类型的摄影门类,已经形成了严 格的边界与独特的内涵,并成为 摄影研究的共识。我期待,对于 解决了的问题不要再做无谓的 争论,尊重那些经过沉淀、明晰 的概念结论,这是我们讨论问题 的前提。 材料的掌握。当下,不少摄 影的高论缺乏材料的支撑和案 例的掌握研究,对于个案的分析 研究显得较为薄弱。此次期待专 家们在掌握丰富个案基础上陈 述自己的观点。 摄影的两种语言表述:科学 实证、想象诗意。三位摄影家在 语言上既有独立又有不停的交 叉,希望各位专家运用新时代语 言的方法甚至人类学的方法,对 摄影的个案进行分析,通过新史 学方法的应用和新材料的呈现, 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后达成讨论 的共识。 
 
主持人李楠:晋主编从学理 的高度,谈了三个重要问题,摄 影要创新、突破,首先得知道边 界在哪里;而缺乏材料支撑的研 究是薄弱的;同时要注重摄影语 言的复杂性言说。
 
|平民主义范式 的创作风格
 
陈卫星(视觉文化学者、中 国传媒大学教授): 广东在改革开放 40 年当中 是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今天我们 探讨摄影的文化特征或文化品 质,就是要重新认识和探讨摄影 作为文化形态的表现力、贡献 力、影响力。 从三位作者的基本风格来 看,我更倾向于认同为平民主义 范式。平民主义范式有几个标 准,第一是普遍性,表达一般人 都可以接受的情感。第二是史实 性,是对于历史的一个真实记 录。第三是日常性,强调生活过 程或生活形态的细枝末节。第四 是移情性,通过作品产生情感代 入,和观众分享你的理解、同情、 宽容。第五是平民性,带有对拍 摄对象的尊重。第六是单色性, 黑白摄影更简练、更深刻,更能 产生情感冲击。由此形成的古典 美学的审美习惯和心理感悟,到 现在依然存在。 
 
主持人李楠:陈卫星教授将 纪实摄影放在视觉文化、历史坐 标中进行观察和阐释,扩大了我 们研讨的外延,非常有启发。摄 影正日益参与和深入到了社会 文明建构和人类日常生活。
 
|摄影的多重观看 让其具有了 某些永恒性
 
邓启耀(中山大学人类学教 授): 三位摄影家的作品中,对于 “时代”的“观看”,至少有这样几 重:一是被拍摄者的观看。如安 哥作品中那些蹲在街头、具有中 国特色的典型身体语言看“时 代”的观察者,是从外部世界观 看的表象,而不是内核。二是摄 影家的观看。他们对于时代的感 知和表达十分明确,深入到那些 与亿万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日 常状态中,记录社会转型时期映 现在普通人身上的种种生活细 节。第三是观众的观看。这些凝 固了时代的某些史诗性的瞬间, 让有着不同观看背景的人,能够 看到纷繁的现实和表象后面的 真相,体悟那些隐藏于其间的意 义,以及社会历史的某些结构性 的东西。这些观看,无论是片面 理解也罢,过度阐释也罢,它们 让“瞬间性”影像,由于作者和观 者的观看建构,具有了某些永恒 性的特质。 
 
主持人李楠:摄影首先是个 人的观看,但个人的观看可以和 时代的观看同步。一张好照片, 总是超越它自身的。
 
|纪实摄影依然是 最值得追求的 摄影方式
 
于德水(摄影家、河南省摄 影家协会名誉主席): 应该说“时代的观看”是在 这片土地上的具有摄影家主体 意识的真正发端,是摄影家用相 机连接社会关注现实的开始,是 当代中国摄影的一个新的开端。 从大的格局和世界范围来 看,纪实摄影在当下各种视觉艺 术传播样态中,似乎已经具有了 “过去”的时态概念,也存在诸多 争论。但是,在多元化、多视角、 多种呈现样式共同记录历史的 今天,纪实摄影仍然是为人类留 下社会轨迹、留下视觉记忆的重 要手段,它仍然是人类认识客观 世界的诸多视觉形式中,最为接 近事实、接近真理的文化方式。 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以及复杂、 激变的人文景观,决定着纪实摄 影不是即将式微,而是进一步获 得发展的未来。 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 个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历史巨变 的时代。纪实摄影的功能、文化 价值、社会意义依然是有效的。 其社会存在的文化根基依然是 扎实的。面对中国如此丰富、巨 大、演变中的客体,其价值样态 的复杂程度,从哪个层面上来 讲,都太值得记录了。在这样的 社会环境里面,纪实摄影依然是 今天的中国最值得追求的摄影 方式,中国纪实摄影的黄金时段 还没有到来。 纵观近些年来摄影的本体 状态,纪实摄影还未能得到充分 发展,不管是陕西群体、河南群 体以及其他地域的状况,当时 都是出于一种自发的、“野生” 的状态。从理论、学术各方面 到实践,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 的文化系统状态,就遭遇了外 部社会条件的改变,外来的文 化思潮就将其边缘化并拖入了 低潮。当下中国摄影的现状, 热点与热情愈加趋向拥抱当代, 在“全球化”的道路上赶得过 于匆忙。“时代的观看”主题, 正是在这个重要的节点上呼唤 中国摄影“等一等灵魂”!纪实 摄影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就是“摄 影”的灵魂。 当然,对纪实摄影的判断或 是期许,我们不可以用“刻舟求 剑”的眼光看待新的社会条件下 的摄影实践。纪实摄影的呈现形 式、传播方式一定会有别于传统 的纪实摄影。
 
|中国当下仍然是 纪实摄影 大有可为的时代
 
胡武功(摄影家、陕西省摄 影家协会主席): 以人道主义精神观察并再 现直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影 像,以人文关怀的理念再现普通 人生存状态,揭示人性的影像, 我把它归为纪实摄影。尽管这个 概念有很多的争论,可能你对这 个语言和现象表现的不是很准 确,但我们从事摄影的人在做什 么心里自然明白,我相信每个摄 影家都是这样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的 摄影,意识形态束缚了拍摄者的 思想、情感。改革开放、思想解 放,倡导摄影人的自觉意识,追 求摄影的真实性,这三位作者的 作品呈现的时代特征就体现了 反叛和回归本真的特点。他们的 作品充分表现了中国社会转型 的种种形态和大多数普通人的 精神状态。 好的纪实作品要富有情节 和细节,纪实摄影要揭示人性, 就是通过人们的行为方式、面部 表情、肢体语言等等。中国摄影 师必须找到自己的方式来进行 纪实摄影,那就是拍我们自己的 生活,拍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 三位摄影家的作品记录性很强, 质朴无华,真切自然。没有张牙 舞爪的影像,没有所谓的视觉冲 击力。更加生活化和生动化的影 像彰显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 气息,符合中国传统美学价值 观:“润物细无声”。 纪实摄影演变至今,已有很 大的变化。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和 当代艺术对整个文化领域、视觉 领域的冲击,使正在发展初期的 中国纪实摄影突然出现拐点。加 之我们这些摄影师基本上没有 进行过严格的纪实摄影教育和 训练,没有严谨的科学氛围,所 以形成了纪实摄影的式微现状, 转型期并没有完成。但也不必杞 人忧天,要相信事物有自我调整 的功能。尽管出现很多问题,但 摄影是离我们生活本身、离我们 生活环境最接近的一种视觉形 式,中国当下仍然是纪实摄影大 有可为的时代。
 
|摄影系统化、个性化 的观照是支撑其 历史价值的可靠途径
 
潘科(摄影家、评论家): 改革开放使中国在文学、美 术、摄影等领域开启了“人的主 体性觉醒”,摄影镜头开始从政 治宣传转移到日常生活,平民无 论是拍照还是被拍,都渐渐成为 历史画卷的主体。在这一历史时 刻,广东、上海、陕西等地陆续有 一批青年人把镜头对准平民的 日常生活,留下自己的观察结 果,这是中国摄影史的一次重大 转折。安哥、张新民等应运而生, 他们的贡献非常重要。 刚才德水说中国的纪实摄 影在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时候 就衰落了,我认同。上世纪九十 年代到本世纪初,是中国社会纪 实摄影长足发展的黄金时代,但 是历史并没有给它更多的时间, 近 10 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客 观上阻碍了国人更理性地发展 社会纪实摄影。在社会纪实摄影 探寻渐渐逼近更深层次的时候, 商业大潮失控席卷,人的主体性 再度迷失。 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 很多问题不仅是中国,也是全球 化时代人类都要面临的问题。无 论是社会纪实摄影还是纪录摄 影,这个词已经不重要了,重要 要是我们内心的冲动是否还关 乎“人”的爱、恨、情、仇?人的主 体性在哪里体现?这是对人的主 体性严峻的挑战与考验。面对当 下,记录也罢,创作也好,我觉得 在影像泛滥的环境中,深究摄影 系统化、个性化的观照会成为支 撑历史价值的可靠途径。 
 
主持人李楠:变革和创新, 局限和反思同时存在这个时代, 这其实意味着有无数精彩的作 品等待着我们去拍摄。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yxh0756;合作及投稿请联系:133364884@qq.com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