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资讯 > 正文
头条热度:

纪实摄影的功能与责任(三)

 


王保国(《中国摄影家》杂志 副主编、评论家): 纪实摄影 documentary pho⁃ tography,这个词的出现背景是 在 1935 年 美 国 农 场 安 全 局 (FSA)准备以摄影来助力罗斯福 的“新政”。主持这件事的是罗 伊·斯特莱克。1935 年纽约现代 艺术馆刚成立的电影馆收藏了 弗拉哈迪等人拍摄的纪录片,其 生动、真实和文献价值引起很大 的社会影响,让斯特莱克豁然开 朗,他希望自己发起的摄影小组 能拿出产生强大社会效应的摄 影作品,所以将小组的工作定义 为“documentary photography”。 此处含义有多种,一种是“纪录 片式的”“有文献价值的”,同时 也含有“像拍摄纪录片那样拍照 片”或“拍摄纪录片风格的照片” 之意;既是一种价值要求,也含 有拍摄方式和风格要求。 此后一段时间,纪实摄影包 含在报道摄影里面,主要依赖的 是报纸杂志。FSA 拍摄的那些 东西被扔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里 20 年无人问津。美国公众认为 这个项目是政府组织、用于宣传 的。英国批评家、美国宾汉姆顿 大学艺术史教授约翰·塔格,在 《被规训的取景框》一书中,专门 以这个案例谈政府对纪实摄影 的操控。 纪实摄影重新在美国社会 被认知是在 1962 年,当时爱德 华·斯泰肯整理国会图书馆收藏 的 FSA 照片档案,做了一个很有 名的展览《苦日子》,重新把纪实 摄影拉到公众视野里,此后才进 入摄影史的正统,纪实摄影也成 为指向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变 革、对某一问题拍摄有深度有系 统的摄影项目的泛指。虽然今 天这一概念的含义更加广阔,但 问题指向仍是其根本特征之一; 也 正 是 要 摆 脱 政 府 、基 金 会 、 NGO(非政府组织)等的操控, 当前的纪实摄影中才有了行动 主义派。 
 
主持人李楠:一场纪实摄影 小史现场解说。摄影某个概念 在中国之所以迅速风行,一定程 度上是和当时的现实需要相匹 配,不见得完全就是原来的本 义。同时又是不断发展变化,所 以要追根溯源去了解。
 
|个人观察、民间立场、 人本思想是广东新闻 与纪实摄影的 基本特征
 
杜江(中山大学副教授): 纪实摄影的功能就是纪实, 责任就是历史和社会的责任,这 是中国纪实摄影运动的一个起 点。 中国纪实摄影运动有两个 背景,一方面,新闻摄影被规训 为概念化的图解新闻,纪实摄影 在高度意识形态化的政治模式 中放弃了它的责任。另一方面, 拨乱反正以后,中国摄影界唯美 风兴起,沙龙味弥漫。在这个背 景下,包括“四月影会”、陕西群 体提出了“不让历史留下空白” 的纪实摄影口号,他们是倡导者 和践行者。 安哥是广东改革开放、解放 思想的第一代纪实摄影家,他首 先改变了自己作为观看者的立 场,并作为纪实摄影的实践者和 组织者在广东群体里面发挥作 用,在新的历史时期里起到了一 种革命性的作用,并一直延续到 今天。 之前的影像建构是从政治 思想、体制观看、组织立场出发 的,个人观看在历史记忆中是缺 席的。张新民把他的个人观察、 记忆与影像结合在一起,从而丰 富了我们的集体记忆。 纪实摄影的一个目的是促 进社会改变,我们评价一个纪实 摄影专题是否完整,会看它引起 的社会改变。 广东的新闻纪实摄影体系 是一个外爆的体系,三位摄影家 的活动平台在广东,但是作品范 畴更多的是一种国际视野,或者 说全国视野,这实际上是广东摄 影的传统。 概括起来,个人观察、民间 立场、人本思想,是广东新闻与 纪实摄影的基本特征。
 
|研讨三位广东纪实 摄影家的现实意义
 
黎明(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理 论委员会委员): 这三位摄影家所呈现的作 品完全可以称为是镌刻在我国 改革开放历史坐标系上的重要 影像。广东摄影走过了六十年, 在这个时候谈坐标,我认为对于 今后明确广东摄影的方向是一 个定位。 他们都是在用自己的价值 观,在翻天覆地、风起云涌的时 代中用一种自我觉醒的意识,诠 释了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视 觉影像。 三位都可以称之为广东摄 影界无畏的战士,他们运用的战 略战术是不一样的。张新民是 单刀直入,捕捉到“战机“随着包 围城市的大军就进去了。而安 哥则更像协同作战,涉及面更 广,延续时间长,投入与协调要 求高,可以说是“隐蔽渗透”。 第一次把三位广东纪实摄 影家放在全国理论大家的平台 上来谈论,非常难得。应该说大 家都看到了广东纪实摄影的走 向问题,陈小波刚刚提到“摄影 有病”。我在这里的诊断是“脑 梗”,症状表现首先是集体视觉 失语。第二是价值观扭曲,选择 性批判也是病症表现之一,还有 民间独立的弱化,逐利取巧与迎 合媚俗的伪纪实。今天研讨三 位广东纪实摄影家的作品,现实 意义对医治“脑梗”具有抗凝作 用。
 
|希望梳理出中国纪实 摄影的坐标体系
 
吴吕明(广东省摄影家协会 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 先试地,改革开放 40 年来始终走 在全国前列。三位摄影前辈都 是在改革开放 40 年的进程中,用 镜头纪录反映广东以及当代中 国发展进步的故事和社会变迁 的人文影像,他们秉持对社会弱 势群体观照的态度,用镜头聚焦 中国人本纪录下来的影像,具有 很强的时代感、社会性和人文情 怀,他们的代表作就是中国纪实 摄影发展进程中具有岭南标志 性的影像,是广东改革开放 40 年 珍贵的全景影像史料。 以安哥、张新民、李伟坤三 位著名摄影家的名作研讨中国 纪实摄影在当下如何进一步发 展和观照社会现实,对揭示纪实 摄影在未来的趋势探索和引领 方向,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纪实摄影”已经在中国存 在发展了 30 年,作为对西方写实 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一种糅合继 承、发扬光大,可以说是中国摄 影对世界摄影的一个贡献。 但是为什么时至今日,仍有 不少人还对“纪实摄影”纠葛不 清,那可能是大家对“纪实摄影” 的定义、功能与责任没有达成共 识。 今天,这么多纪实摄影家和 理论家聚在一起,非常难得,那 么,我们是否通过讨论和碰撞, 奉献一些智慧,达成一个共识, 形成一种合力,梳理出“中国纪 实摄影”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 确立一个坐标体系,结束现在标 签太多的混乱状态。若能如此, 这将会是此次研讨会的最大成 果和重大意义,也是广东对中国 摄影做出的贡献。
 
|凝视——平凡、朴素、 真实构建的卓越
 
成功(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理 论委员会副主任): 安哥、张新民、李伟坤纪实 摄影作品展,是对广东纪实摄影 的重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广 东摄影人的时代观看是具有代 表性的。把他们的作品放在一 起展示和讨论,本身就是一个非 常富有创意的学术思考。 三个平凡的人各自拥有丰 厚的阅历和磨难,具有沉稳静观 生活的态度、独立的思想和特立 独行的坚守、独到的切入和犀利 的思考,用影像洞见了时代,抽 象了时代,归结了时代。 三位朴素的思考者,有许多 交叉融合的方向,但对影像反映 现实与理想的判断上却各有不 同:安哥,思量的多倾向于政治 理念下的现实与生活追求变化 间的细微关联;张新民,关注的 是理想驱动下的“人们努力实现 梦想”的现实进程,是对筑梦、追 梦的跟进见证;李伟坤,心思牵 扯在“张新民关注的人群”进城 离开故土后的那一缕情绪,昨天 的现实与明天的理想的交汇和 融合的情结,是在节点对初衷的 回望。 他们虽都有服务媒体的背 景,但并不局限于“官样文章”的 表达,选择了属于他们自己认定 的“真实”表达。一是内容,引起 共鸣的话题。二是感情,引燃记 忆的情绪。三是观点,引发思考 的咀嚼。四是影像,引领摄影观 念的流径。他们以相同的出发 点,表达了一个时代的思考,一 类人群的关注,一种故土的情 怀,他们是具有代表意义的!现 实视域的广度、历史纵向的深 度、独立思考的高度、责任担当 的主动,凭借纪实摄影的功能构 筑了他们对一个时代的卓越观 看!是平凡、真实、朴素的责任 意识成就了他们,也感动、引领 了我们! 

主持人李楠:广东省摄影家 协会理论委员会的四位委员,从 三位摄影家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朴实、深入、细致地进行了有针 对性的分析和探讨。
 
|客观深入剖析,形成业 界共识,建立纪实摄影 的系统理论,具有非常 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高琴(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 组成员、秘书长): 三位摄影家不忘初心,不辱 使命,为时代留存了丰富、生动、 真实的影像。此次研讨会最重 要的价值不仅仅是对三位纪实 摄影家的分析和评判,所谓“时 代的观看”其实是影像的观看, 而摄影的核心就是纪实性,因为 纪实的特性,摄影才有生命。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摄 影界出现了许多很重要的节点、 事件和人物、流派。近几年来, 各地又都显示了梳理或反思当 下状态的意愿与作为。比如河 南摄影研讨、广东摄影研讨、深 圳摄影流派的研讨,包括浙江对 摄影理论的关注、对当代影像的 推动等等。30 年来,纪实摄影丰 富多样的状态和积累促使了业 界梳理思考的愿望,这是摄影的 自觉,也是崛起当中经历的过 程。 安哥、张新民、李伟坤三位 摄影家及其作品本身就是非常 优秀的文本,值得进行梳理或者 深入研究。当今这样的文本应 该说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各区域 各行业的有识之士,都有意识、 有计划地对过去 40 年的摄影实 践积累,进行深入的分析研判, 我们可能会发现很多共性、个 性,与历史与时代与生活的关 系,对形成摄影业态的共识,建 立纪实摄影的系统,应该具有非 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主持人李楠:摄影理论研究 确实应该中立客观,有全局意 识。本土摄影研究也是非常重 要的,而且有紧迫性,值得投入 很大精力去做。
 
|活在当代,一定要有 独立的思考。我们忠 实于自己的思考
 
张新民(摄影家): 我们三人今天能坐到这里, 让这么多的专家来“品头论足”, 首先得归功于媒体。我们要感 谢那个时代的媒体传播,否则我 们的照片不可能引起社会关注, 也就不会有今天的研讨会。 还要感谢图片编辑。我们 有幸在那个年代遇到中国最优 秀的编辑;第三要感谢院校的学 者和批评家,如果没有他们坚实 的学术底气,我们不可能走得很 远。感谢摄影同行,一群有活力 有冲动的人,聚在一起不断提出 问题,没有问题的摄影纪录,不 是纪实摄影。 关于纪实摄影的概念,其实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是不存在的。 当时有系列照片、报道摄影、专 题摄影等名称,纪实摄影这个概 念还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语境。 早先,我们确实没有被这些 概念约束,至于为什么要这样 拍,这跟经历有关。我们想对一 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看 法跟生存有关,跟社会有关,跟 自己有关,也跟他人有关,终于 有摄影这个通道来完成了,就这 么单纯。没有框框没有约束,也 不指望这种照片能卖钱,心无旁 鹜,是非常真诚的。我深知个人 记忆、个人观察是多么重要,个 人观察、个人记忆尽管有各种局 限,但一旦汇成共识,就是社会 的共识,这对推动社会进步是很 重要的。 艺术家也罢,普通人也罢, 活在当代,一定要有独立的思 考。我们忠实于自己的思考。

主持人李楠: 感谢各位学者专家的精彩 发言!下面我就本次研讨做一 个简要学术总结。首先,与会专 家学者对安哥、张新民、李伟坤 三位摄影家的作品进行了充分 讨论,对他们各具特色的影像风 格、自觉担当的时代主体意识以 及以平民视角见证伟大变革时 代、以深入生活反映壮阔社会现 实的历史性贡献给予了高度评 价。三位摄影家是纪实摄影在 中国发展重要阶段的代表性人 物,是“时代的观看”的有力践行 者。 其 次 ,我 们 建 立 了 一 个 坐 标。这个坐标包含三个维度:

 第一,历史的维度。显然, 对于摄影的研究不能仅仅涉及 摄影史,它还关乎世界史、中国 史、广东史,同时也和经济史、文 化史、艺术史紧密相联。由史实 和史论的研讨我们可以得出一 个结论:纪实摄影在中国的发展 并非平稳的渐进,而是急剧的革 命。它不是一种理想的连续性 发展,而是存在着某种断裂和突 进。这种特殊的发展轨迹造就 了纪实摄影在中国的高潮,也造 成了它今天的困境。 

第二,学理的维度。我们从 视觉文化、图像范式,概念界定 等层面对纪实摄影和摄影进行 了讨论,厘清了一些问题,也提 出了一些思考。面对纷繁复杂、 多元嬗变的各种现象,具有学术 规范和学术高度的梳理、阐释、 总结日益重要和必要。学术与 实践,应当是知与行的合一。 

第三,摄影生态的维度。概 括起来就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突 破和局限同在。纪实摄影已然 发生了诸多变化,比较突出的 有:由社会公共立场向独立个人 立场转变;由宏大叙事、见证历 史向生活观察、抒情表意转变; 由英雄主义的昂扬基调向婉转 低回的阴柔之气转变……总的 来说,是由向外的观看转向向内 的探究;图像生产方式更是不断 打破媒介、机器、手段的限制,超 越想象。这些都是我们有目共 睹的正在进行时。 我们建立坐标之后干什么 呢?应该分三步走:其一是借 鉴。我们看到了世界格局下的 摄影图景,看到在更为广阔的空 间里摄影生长的面目和趋势,包 括它的操作方式和理念。我们 要从更高的视角去观察我们自 身。其二是反思。纪实摄影的 困境不容回避,问题也在凸显。 凡是对摄影有所投入的人,一定 会感到深切的焦虑,包括迷茫和 困惑。这反而是一种非常真诚 的态度,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 意识到问题何在,我们才有解决 之道。其三就是谋求突破和创 新。法国学者达弥施说,任何事 物的创新都是在强大的阻力下 产生的,越是激烈碰撞越能产生 巨大的能量。生逢变革时代,其 实是一种幸运,它意味着一切皆 有可能。 根据研讨成果,我们达成了 如下共识: 
1. 纪实摄影以及整个摄影 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这是必 然的。 
2. 不 必 非 要 以 一 种 标 准 、 一种样式、一种角度来规定我 们的观看与被观看。无论实践 还是理论,我们都应该在变动 不居的现实中以更大的格局、 更包容的心态、更独立的精神 来面对。 
3. 虽然摄影的定义可能在 被改写,但今天依然是纪实摄影 最好的时代,也是摄影最好的时 代。因为无限的可能正向每一 个人敞开,有无限的舞台正等待 着闪亮的主角。
 4. 纪实摄影最重要的功能 依然是“关心人类”,但已然被 赋予了全新的意义。纪实摄影 的责任,在强烈的社会担当中 也张扬着个性的魅力,两者交 融,产生了更为可观的自由气 象。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yxh0756;合作及投稿请联系:133364884@qq.com

赞助商